一场与春雨的“约会”
春寒料峭,春雨潇潇。3月20日凌晨4时,木渎灵岩山风景区脚下,即使白昼游客如梭,但此刻却也早已万籁俱寂、灯火阑珊。夜晚的凛冽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密密麻麻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打到脸上、脖子、手脚,即使穿了雨衣雨裤,也叫人冷的直打激灵。在这样的天气里,高新区一水厂DN1400浑水管线迁改工程正在夜幕中紧张施工,之所以把切割时间定在凌晨,是为了避开用水高峰,减少施工给用户带来的影响。
.jpg)
“排水沟渠要挖得再深一点”,“刚开始电焊的时候注意周边安全”,“雨天当心滑倒”,本次管线迁改现场负责人、高新区自来水公司工程部经理陈振环在掘土机的轰鸣声中大声指挥着。几名电焊工人穿着雨衣雨裤,手持等离子切割机,踩着泥泞的土坡,缓缓爬到了管线口径处。在他们的分工协作下,随着一道刺耳、尖利的声音破空而出,一大股原水从管线缺口喷涌排出。2.5个小时后,管线中的原水被放空,施工人员立即按照计划,实施切割老管线、管线对口修拼焊接、人孔焊接、盖板安装、防腐等工作。与此同时,清水库阀门更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jpg)
一场两家水司联手合作的“实战”
轨道交通5号线工程作为苏州市重点民生项目,串联了胥口、木渎南部、高新区、古城区以及工业园区综合商务城等城市核心片区,对于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小组的计划安排,为配合轨道交通5号线木渎南站建设,高新区自来水公司一水厂DN1400浑水管线需要多次实施迁改,首次施工期间一水厂需要短期停产。
然而,得知管线迁改任务后,公司制水生产部门却有些犯难:随着近期不断攀升的气温,区域用水总量逐渐增加,相关数据显示,3月底用水量预计为35万吨/天左右,如一水厂停产、仅靠二水厂(供水能力为30万吨/天)独立供水的操作模式无法满足高新区区域内的用水需求。
此前,高新区自来水公司和市自来水公司于2015年、2016年在长浒大桥(312国道)互连互通点、索山桥(竹园路)互连互通点,成功进行了四次互连互通供水演练,积累了一定的互连互通供水操作经验。在获悉制水生产部门的担忧后,公司管线迁改指挥小组组长、公司总经理袁祥指出,通过启用两家水司的供水互连互通管、借调市自来水公司的部分水量,既可以弥补因气温上升造成的部分水量缺口,满足新区用户用水需求,又可以将互连互通供水模式由“应急演练”逐步向“实战”过渡,对有效提升新区、市区自来水生产和供应的安全可靠性,掌握应对供水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公司管线迁改指挥小组与市自来水公司讨论研究,方案报经市、区水务部门批准后正式实施,3月17日至3月22日期间,开启以上两个互连互通管阀,由市自来水公司向高新区部分区域供水。转供水期间,同步实施一水厂停产、DN1400浑水管的迁改等工作。指挥小组根据往年操作经验预测,整个管道施工约36小时,期间一水厂停产时间约28小时。
.jpg)
一套周密部署的计划
根据计划,施工之前高新区一水厂将逐步减产直至停止供水,公司针对这一情况,结合以往管线迁改经验,在组织相关人员多次进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转供水操作方案、水厂停复产方案、浑水管迁改方案以及各项应急预案,方案经过公司工程、供水、制水、二次供水等部门以及市自来水公司多次讨论完善后形成,同时明确了部门分工、人员分工与部署等事项。
此外,在管线迁改之前,安排人员对互连互通管转供水区域内外的主阀、桥落水、消火栓、测压点、透气阀等供水设施进行全面复核,并对新区主供水管网进行预冲洗;在高新区范围内受影响的各大居民小区提前张贴公告,并播出游动字幕通知,针对大用户(特别是对水量、水质有特殊要求的企业)也提前做好了通知工作,在市级报纸、电视等媒体平台上都刊登了公告;针对可能出现的水压不足的情况,在相关小区设置临时取水点,免费供受影响的居民应急使用。通过以上举措,最大程度地践行“真诚服务、优质供水”的企业宗旨。
.jpg)
一场全员参与的数据化“战争”
“叮咚”,当天凌晨2点,提前蹲守在嵩山路长江路口水质监测点的自来水公司新员工小叶听到手机消息后,一边拿起手机,一边说道:“陈总发来信息了,我赶紧来看看”。——“各组就位后,打开点位消火栓,每隔20分钟上报一下浊度数据;到6点用水早高峰时每隔10分钟上报一次”。看到管线迁改现场小组副组长、公司副总经理陈长林在QQ群中发出的这一指示后,小叶正准备去后备箱取浊度仪。“试验纸在这里,别忘了擦一下再放到浊度仪里去取。”与他一组的同事小陆提醒道。
“嗯,浊度0.19NTU,完全没有问题”。此前已经参加过4次大型管线迁改工程的小陆说,公司已具备了成熟的管线迁改操作经验,但“转供水+水厂停产+浑水管迁改”同步实施的操作模式尚属首次。为了确保“新模式”顺利实施,公司已将所有参与迁改的工作人员都加入到了QQ群中,将信息高度集中化,方便管线迁改指挥小组快速、便捷、有效地做出决策。
为了及时上报信息,从17日晚上22时互连互通管开启到20日凌晨浑水管迁改,他和他的新同事小叶晚上就几乎没合过眼。这几日又雨水不断,路面上的坑洼处都积起了雨水,他们的裤子上都沾满了泥浆,雨鞋里湿漉漉的,袜子全湿了。
据悉,为了落实供水管线水质监测及维护工作,公司抽调各部门40名工作人员组成20个水质监测小组,从互连互通管启动开始,全程负责水质监测。监测人员每隔20分钟对水质进行一次检测,当连续3次检测到水质浊度大于10NTU时,立即上报指挥小组,并安排了2组流动监测小组、6队维护人员配合监测小组做好辅助工作。
不仅如此,公司热线班组5名工作人员也在本次迁改工程中发挥了“信息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在迁改工作开始之后,热线在正常情况下每2小时将来电情况的分析汇总数据向指挥小组汇报一次,遇到突发情况(同一区域5户以上出现水质问题)立即报告指挥小组。另一方面,热线与施工现场、公司内部及时沟通信息的同时,做好用户沟通、解释工作,做到“有咨询必有解答、有投诉必须回应、有报修必然抢修”。
在此期间,公司对外加强与市公司调度室的联系,对内做好各部门的分工:技术部门密切关注新区管网压力变化,保持流量仪、在线浊度检测仪、测压点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制水部门及时调整水量、水压,加强公司一、二水厂调度;工程部门加强现场指挥与调度,及时将现场信息反馈至指挥小组;水质检测及时做好冲洗管网水质的监测与分析工作;供水、二次供水部门密切关注小区在线的水质浊度、水压等相关数据,以备可能出现的突发性抢修;采购、办公室等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据统计,公司参与本次管线迁改工作的人员超过150人。
.jpg)
在苏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夏坚的指导和关注下,公司在3月17日至22日期间顺利完成了互连互通转供水启闭、水厂停复产、管线迁改等工作;3月20日凌晨4时起,顺利完成了DN1400浑水管线的关阀、开孔、管线排气泄水、切割老管线、抽水、管线对口修拼焊接、人孔焊接、盖板安装、防腐等一系列工作,3月21日上午6时,管线接拢工作顺利完成,一水厂逐步恢复供水。至此,历时26小时的一水厂DN1400浑水管迁改工作顺利完工,比预计的36小时提前了10个小时。3月22日,随着两个互连互通管阀的关闭,高新区又恢复了由单个自来水公司独立供水的模式。在公司全体职工的努力下,整个管线迁改操作平稳进行。期间,公司沉着应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考验,科学对待地质条件差和供水管网复杂等问题,在人手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努力将迁改工作对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用户生活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为主体工程按期开工和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保持了苏州轨道交通前期工程“苏州速度”的金质品牌。